|
馮時:中華文明八千多年!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教授:中華文明八千多年! 主講:馮時 講述主題:格物致知,天人合一 時間:2019.12.01.上午 地點:英東學術講堂 現場文字記錄:鄭相春 現場整理編發:鄭文明 一、中華文明何止五千年,據現有史料考證也實已是八千多年 ! 二、中華文化:1.格物致知的認識論;2.天人合一的宇宙觀;3.中和守一的世界觀。這3點是中華八千年文化傳承的核心。文化的自信才有民族的自信。 三、財富和純粹的技術不是文明的標志。科技只是一種手段,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政治服務的。文明,天下有文章而光明,文,修養的心,修養道德,仁者,人也。內心有了道德的才叫人,道德觀念,知識體系,思想體系,典章制度。文,彰顯出來,叫文章。世道人心比什么都重要。 ★文化認同 認同文化必須先了解文化 有文化自信才會有民族自信 今天,黃種人的腦子基本上被洗白(白:歐美)了,已經形成西學為體而中學為用了,主次顛倒。 “北上廣”這樣簡稱對嗎?這是西方的表現形式,叫“京滬穗”才是中國的。 如何認識8000年文明的歷史?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博大:于事無所不涉 精深:于理無所不盡 ★什么叫人文? 剛柔交錯,天文也; 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 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; 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《周易》 什么是文明? 靠查書來解決問題,你還有什么所得呢? 《莊子》〈外篇·天地〉:有機械必有機事,有機事者必有機心(投機取巧之心),有機心則道所不載。 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。 天下有文彰而光明。 文明的關鍵就是“文” 文就是心齋,就是修養 人與動物如何區別開來? 人只有修養心,修養道德,才能與動物區別開來。 人為什么讀為ren,人者仁也,內心有道德的才能叫人。 中國古時的文明,道德觀念、禮儀制度。 明就是彰。 人是帶餡的,有修養就有德容,就有威儀,德容是由內而外的。 氣質由內而外的顯示,就是文明 郁,就是有文彰。郁郁乎文哉!這才是文明。 中國古代文明看的是人心,道德,而不是技術。 孔子認為人之惡有五。 純粹的技術,不一定是文明的體現。 技術的進步是為政治服務的 !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,見龍在田就是觀天 剛柔交錯,天文也。天文是變 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人文是不變,是傳承。不變的傳承形成傳統,這就是人文。 不變、穩定,才有傳承,才能產生傳統,產生人文。 變與不變之間是人心、德的堅守。 看不得舊、求新,這是幼兒心態,不成熟, 是極度的文化自卑。 ★智慧?什么叫智慧? 智者知也,知識字也。 智者,知也,獨見其聞,不惑于事,見微知著也。 一般人也就認識4000字,說文解字9000漢字。 ★格物致知 小學,文字訓詁 格就是致 格物就是去對自然的觀察分析,得出認識。 中國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: 今天的科學,科學好像就代表正確, 科學其實是實證主義,實驗主義。 伽利略:發明望遠鏡,看到太陽黑子。 為什么一定要由儀器看到的才是科學? 而中國古人用肉眼看到記錄下來的就不是? 用儀器觀察到就是實證,就是科學? 用物品儀器看到的才算看到?人看到的就不是? 科學就是繼承古希臘的理性主義? 中國古代天文記錄保存得最完整,這種科學求真的態度,西方古代沒有這些天文記錄。 中華文明是追求真理的文明。 有些東西是不能發展的 所有的科技其目的就是取代人 科技使人愚蠢,長期下去“人”還在嗎? 科學是最大的愚民政策! 倫理,是對人的行為的約束,是對欲望的限制。 西方的哲學就是缺失人文倫理的約束 科學家的欲望也要被約束 科學一定會反作用于人類 要知道什么可以做、什么不能做。 德行的內涵是什么? 德:周人認為德就是信與孝 古人說的信是人與神靈之間的信,就是慎獨。孝是信的擴大。 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。 龍就是剛柔交錯的天,龍的原型在天上。 二月二龍抬頭 冬至 至信如時。時間是最誠信的 誠信是人與神靈之間的事,不欺弗知 信是德的最核心內涵 考古發現西周就沒有發現有不誠信行為 孔子:人而無信不知其可。 子曰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《論語·為政》 周人的刑法是對施德者的約束。刑以防之。 ★天人合一的物質觀 效法自然,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。 天人合一,就是和諧、不沖突,就是順應自然,順時而作。小則養生,大則順時施政。 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。 養生:最好的養生就是想吃啥就吃啥,吃時令的東西。 秋收,是收斂,而不是收割、收獲。 《月令》給植物穿衣服? 五行哲學 五行:一曰水(北),二曰火(南,),三曰木(東,從直),四曰金(西,從革),五曰土(中)。 化:逆 《禮記·學記》:發慮憲,求善良,足以謏聞,不足以動眾。就賢體遠,足以動眾,不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。 儒家的入世比佛家的出世更難, 出世無為就行。 中庸思想來源于人對天文的認識。 守中 *中:中正,恰到好處,不偏謂之中。 中庸:不偏謂之中,不易謂之庸。時時事事守中就是中庸。 *入世又是如何守中呢? 以出世之心入世 *中,又是中央 *中,是天地之中 天文是文化的原點。 君權神授 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拱之。《論語》 古代人認為:河南的嵩山為地的中央 洛陽,居中而住。 *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守中,誰守中,誰就是正室。 中,三個特點;1,中正,2,中央,3,天地之中,天下之中。觀天,天的中央(北極星),守住中,傳承中國文化。 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, 就來源于對“中”的守護 ! 儒家為和 道家為守一 守一、合一 中華民族力量根源所在。 【人物簡介】馮時,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。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,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,兼任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,《考古學報》副主編,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,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,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職。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增選學部委員。 【現場】文字記錄:鄭相春;整理編輯:鄭文明 |